一個追尋財富自由的頂尖獵手,分享關於投資、理財等大大小小的事務,主要分享股票、ETF、加密貨幣等多元投資領域。從技術分析到基本面價值投資無所不包。
各位讀者有聽過「心理帳戶」( Mental Accounting ) 這個行為經濟學的名詞嗎?各位讀者可了解心理帳戶這個理論嗎?
本篇介紹就來說說心裡帳戶是什麼意思,包含心理帳戶的定義、例子、於投資上的偏誤,想要了解心理帳戶這個詞的讀者就來看看本篇介紹吧。
心理帳戶理論是什麼?
「心理帳戶」( Mental Accounting ) 是由經濟學家理查德在 1990 年所提出的行為經濟學概念。
而心理帳戶的定義也非常好理解,指的是:「人們會把自己的錢分門別類的分類在不同的『心理帳戶』,這時候就會導致揮霍或節儉花費在不同心理帳戶裡的錢,然而錢就是錢,並沒有不同。」
比如說一個上班族有可能有著以下的心理帳戶:
- 每天辛苦工作的薪水 → 薪水帳戶
- 因為工作良好所獲得的獎金 →獎金帳戶
- 因為買運彩而獲得的意外之財 → 橫財帳戶
這個上班族平常都是省吃儉用的花費著「薪水」這個心理帳戶,這時候拿到一筆獎金,有可能就會拿去吃一筆昂貴的高檔餐廳,因為這是在花「獎金」這個心理帳戶的錢。
而如果是得到買運彩中獎所得到的「大筆橫財」,那這大筆的錢,上班族有可能會拿去斗內給他喜歡的財經作家「投資獵手」。
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上班族對錢有著不同的看法:
- 薪水心理帳戶 → 需要省著花
- 獎金心理帳戶 → 可以稍微花多點
- 橫財心理帳戶 → 隨便亂花也沒關係
但是這個上班族有可能把薪水、獎金和橫財都存在一個銀行帳戶中,只是內心會把這些資金做分類,分配到不同的「心理帳戶」裡。
但是各位讀者我們都知道,錢就是錢,薪水心理帳戶裡一元的價值,與橫財心理帳戶一元的價值並無不同。
我們今天不會拿薪水帳戶裡的錢隨意斗內捐款,那為什麼我們就會拿橫財帳戶的錢隨意亂花呢?
這就是心理帳戶理論想要讓人們理解到的認知偏誤,我們應該要知道不管是哪裡獲得的錢我們都需要精打細算的來花費,而非自己內心做帳戶劃分,導致有時候我們省吃儉用,有時候又大手大腳。
心理帳戶的例子
經濟學家理查德在 1999 年的「心理帳戶問題」( 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 )有提到一個心理帳戶的實驗:
「如果你剛到一家電影院,發現你提前買的 10 美元的電影票不見了,這時候你還願意再花 10 美元再買一張電影片來看電影嗎?」
實驗表明,僅有 46% 的實驗者願意再花 10 美元購買電影片來看電影,另外的 44% 則表示不會再掏錢買電影票。
然而如果是:「如果你沒有提前買票,但是你在到達電影院時發現你不見了一張 10 美元的鈔票,那你這時候願意購買電影票嗎?」
這時候有 88% 的實驗者願意購買電影票,就算他們在來的時候意外損失了 10 美元的鈔票也願意購買電影票。
各位讀者有發現嗎?其實少了提前購買的電影票與遺失一張鈔票都等於損失 10 美元,但是卻會因此影響實驗者後續的行動,這正是一個心裡帳戶的應用例子。
心裡帳戶的另一個案例
而投資獵手對心理帳戶也有切身的體悟,之前投資獵手有一個很想買的遊戲,不過這遊戲的評價都是:「雖然很好玩,但遊玩時間短。」
並且這個遊戲的售價也並不便宜,所以投資獵手我也一直沒有下手購買,然而有一次得到的意外的工作獎金,雖然不算特別多,但也足以買下遊戲。
於是投資獵手我便用獎金的獎金拿去購買遊戲,其實投資獵手我也陷入了心理帳戶的誤區,當然遊戲是很不錯的,但是:
- 領一般薪水的時候 → 覺得不划算沒買
- 領額外獎金的時候 → 覺得是獎金花了也沒關係
但是實際上「錢就是錢」,如果我真的覺得不划算,哪不管是薪水帳戶或是獎金帳戶我都不應該購買這個遊戲。
而如果真的想玩,其實也不用特意等到領額外獎金的時候再購買,因為一般薪水的錢與額外獎金的錢並無不同,新台幣一元就是等於新台幣一元,不會因為不同帳戶而有差別。
我們也可以發現意外中樂透大獎的幸運者,通常都是大手大腳的花費,亦或是從不捐款的人,在中樂透的時候就捐了一大筆錢,這便是因為心理帳戶的影響,覺得這筆錢是來自「橫財帳戶」所以亂花也可以。
心理帳戶對投資的影響
比如說投資者雖然把大筆資金放在指數投資上,但是仍想自己操作個股,於是挪用指數投資心理帳戶 20% 的錢到「個股心理帳戶」中操作。
這投資者就開始購買個股,因此賠錢了也沒有多心痛,因為他認為這筆錢是「個股心理帳戶」的錢,也就是「可以賠錢」的心理帳戶中。
然而賠錢就是賠錢,就算自己劃分這是不同的心理帳戶,但賠錢仍是鐵錚錚的事實,只是相對來說心裡會沒有這麼心痛罷了。
對於投資高股息 ETF 的投資者來說,心理帳戶的偏誤也時常出現,這是因為高股息 ETF 的投資者更專注的是配息,而非股價的變動。
所以這類型的投資者較為關注的是股息配發的高低,而非股價的變動,也就是把投資劃分成:
- 股價心理帳戶 ( 較不關注 )
- 股息心理帳戶 ( 較關注 )
但是我們都知道投資股票的獲利是「股價 + 股息」,但是這類型的投資者也算是巧妙利用心理帳戶的人性偏誤,讓自己放棄去關注股價的波動,也算是另類的心理催眠。
心理帳戶對高股息投資者的好處 | 讓人忽略股價波動 更能堅持投資 |
心理帳戶對高股息投資者的壞處 | 更關注股息獲利 反而不投資報酬更高的指數投資 |
只能說心理帳戶對投資者來說有好有壞,這讓投資人:
- 心理帳戶對投資者的好處 → 更能持有股票,而忽略短期波動
- 心理帳戶對投資者的壞處 → 讓人們更關注股息,而非整體獲利
我們該如何避免心理帳戶的影響
心理帳戶可以說是人性對金錢的「偏見」,我們只能通過理性來避免心理帳戶的影響,具體方法包含:
- 認知到不管是哪裡獲得的錢價值都是相等的
- 在每月一開始就規劃當月開銷
- 事先考慮心裡帳戶的影響,不管是哪裡獲得的金錢都一同計算
比如說在月初一開始就規畫這個月的餐費是 10,000 元,就算今天幸運發票中獎,當月的餐費預算也不做任何改變,堅持執行。
亦或是打定主意,所有的意外之財都規劃到儲蓄中,不管是買樂透得到的、工作獎金、發票中獎等方式獲得的金錢都一律儲蓄投資,這種方法也可以避免心裡帳戶的影響。
總體而言就是通過「事先的規劃」、「觀念的改變」來避免心理帳戶對我們概念上的影響哦。
心理帳戶介紹結語
關於心理帳戶的介紹就到這裡,如果你覺得投資獵手的文章寫得不錯,也可以前往投資獵手 FB 粉專按讚支持我的創作,並且把文章分享給喜愛投資理財的親朋好友哦。
如果想要更了解投資的話,也可以通過投資理財線上課程來培養自己的投資知識,亦或是觀看投資獵手的文章來增進投資理財知識哦。
延伸閱讀:
常見問題
心理帳戶的定義也非常好理解,指的是:「人們會把自己的錢分門別類的分類在不同的『心理帳戶』,這時候就會導致揮霍或節儉花費在不同心理帳戶裡的錢,然而錢就是錢,並沒有不同。」
經濟學家理查德在 1999 年的「心理帳戶問題」( 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 )有提到一個心理帳戶的實驗:
「如果你剛到一家電影院,發現你提前買的 10 美元的電影票不見了,這時候你還願意再花 10 美元再買一張電影片來看電影嗎?」
實驗表明,僅有 46% 的實驗者願意再花 10 美元購買電影片來看電影,另外的 44% 則表示不會再掏錢買電影票。
然而如果是:「如果你沒有提前買票,但是你在到達電影院時發現你不見了一張 10 美元的鈔票,那你這時候願意購買電影票嗎?」
這時候有 88% 的實驗者願意購買電影票,就算他們在來的時候意外損失了 10 美元的鈔票也願意購買電影票。
各位讀者有發現嗎?其實少了提前購買的電影票與遺失一張鈔票都等於損失 10 美元,但是卻會因此影響實驗者後續的行動,這正是一個心裡帳戶的應用例子。